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篇一:紅軍不怕遠征難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四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后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xiàn)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
(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了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fā)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了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jù)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
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1)、問題導學法——我使用這一教法的目的是力求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由重“講”到重“學”的轉變;
2)、探究討論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lián)系比較法通過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分析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說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1、導入新課,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xiàn)了我國歷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jīng)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
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后,針對閱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
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采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tài)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概念并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后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jié)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升華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yǎng)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xiàn)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篇二:甲午戰(zhàn)爭
一、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歷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zhàn)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后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并且相繼受到大規(guī)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xiàn)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zhàn)爭,促成了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zhàn)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zhàn)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么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jīng)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yǎng):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敗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睆募ぐl(fā)學生的目的出發(fā),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jù)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fā)思維的目的。力圖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
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zhàn)爭起因經(jīng)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jù)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lián)進入新課。上聯(lián)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lián)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為什么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zhàn)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你有什么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zhàn)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戰(zhàn)爭經(jīng)過包括:平壤戰(zhàn)役、黃海海戰(zhàn)、旅順*、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tài)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zhàn)役的特點。再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jīng)過后,提出問題:清軍為什么戰(zhàn)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后展示一副對聯(lián):“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zhàn)敗,割地求和”。
4、戰(zhàn)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勺寣W生分組討論,然后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zhàn)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zhàn)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zhàn)爭的失敗中得到什么教訓?對今天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七、說板書設計:(略)
初中八年級歷史課件篇三:收復新疆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收復新疆》,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四個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近代史呈現(xiàn)出兩條鮮明的主線,其中之一就是外國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妒諒托陆穭t是這條主線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jù)課標和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
、僦R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史實,掌握新疆行省的設置。
、谀芰δ繕耍和ㄟ^引導學生對“海防”“塞防”之爭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看《收復新疆示意圖》,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評價左宗棠,培養(yǎng)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矍楦袘B(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左宗棠“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使學生自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tǒng),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因為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的西北大門,它的得失不僅關系到我國的主權,更維系著國家的安全,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以左宗棠為首的愛國官兵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捍衛(wèi)國家主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舉,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
4、難點:
、佟昂7馈薄叭馈敝疇。因為初中學生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問題。
、谑諒鸵晾绲闹匾院透冻龃鷥r的必要性。因為中國用一大塊土地和大量的賠款去換取一座山城,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學方法:
本課面對的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xiàn),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點。我根據(jù)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分組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
三、教學程序(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新知探索、知識提煉、練習鞏固四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
讓學生伴著熟悉的新疆民歌《我們新疆好地方》那歡快、優(yōu)美的旋律,欣賞一段表現(xiàn)新疆美麗風光的紀錄片;然后讓學生介紹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風土民情;教師進行簡單的總結后,導入本課。
用歌曲和視頻創(chuàng)設情景,直觀生動,有強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間的松散狀態(tài)直接進入學習狀態(tài),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機、收復新疆和治理新疆三個方面)
(1)新疆危機:教師引導學生看書閱讀課本并歸納:19世紀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機的表現(xiàn)。
這一目的內容條理、清晰,學生通過閱讀及思考,可以獨立完成。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歸納問題的能力。
(2)收復新疆:包括兩個問題:海防、塞防之爭和收復新疆的過程。這兩個問題,前者是本課的難點,后者是本課的重點。我對難點的處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顯示中國地圖,閃爍新疆和臺灣,教師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時,我國的臺灣也受到美、日的侵略,東南西北都處在多事之秋,哪頭為重呢?提出問題,設置懸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兩段史料,分別代表海防論者的觀點和塞防論者的觀點。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復,于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薄铠櫿
“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其所視成敗以為動靜者,則西陲軍務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這兩種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于質疑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不同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與“塞防”并重論者左宗棠的觀點。并指導學生閱讀,通過閱讀這段材料,可以讓那些在討論中走進死胡同的學生,產(chǎn)生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之感。使學生認識左宗棠高瞻遠矚,誓死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觀點,才真正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加深學生對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正確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
通過讓學生閱讀史料展開討論,然后再通過史料讓學生深切體會“手心手背都是肉,東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達成共識。既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攻克了難點。
對于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的過程,這是本課的重點,我是這樣來解決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畫像及其“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詞句。使學生感受左宗棠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并形成感性認識。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看書、思考、討論,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幾步把新疆收復回來的?②在驅逐阿古柏的過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樣的斗爭策略和斗爭方法?結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樣收復伊犁的?著重考察學生閱讀能力、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④在收復伊犁的過程中,左宗棠為什么沒有采取軍事打擊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徑?著重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會要根據(jù)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
⑤中國政府通過《改訂條約》收復了伊犁,但同時付出了大塊土地和900萬盧布的賠款,是否值得?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復新疆示意圖》,教師在圖上點明伊犁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難點。培養(yǎng)學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引導學生結合屏幕上的《收復新疆示意圖》,復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利用歷史圖表陳述歷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
這部分內容是把重點知識分解,設置為若干個小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每個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識簡單明了,我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明白兩個問題:左宗棠建設新疆和清政府設立行省。使學生認識這些措施為鞏固西北邊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積極作用。
然后,教師再適當補充西部大開發(fā)策略和新疆的發(fā)展,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導學生評價左宗棠。同時教師要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僅僅了解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還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學完第六課《洋務運動》之后,可以結合前后所學,對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知識提煉:
通過板書進行知識提煉。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能全面體現(xiàn)教材的知識結構,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加深學生的整體印象。
4、練習鞏固:
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夯實基礎,鞏固重難點,拓展思維能力,并檢查學生的聽課效果。
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研,達成共識,體現(xiàn)一種多媒體輔助下的問題情境教學特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