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fā)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jīng)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nèi)容?每部分內(nèi)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詩中哪些詩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傳達出這濃烈的情感呢?
4、這首詩在體現(xiàn)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jié)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jié)“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2.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華民族歷曾經(jīng)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xiàn)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xiāng)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qū))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fā)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lián)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jié)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gòu)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步驟: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教師#教案# #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案及教學反思#:詩人賀敬之曾經(jīng)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yǎng)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 熱愛
教師#教案# #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案及教學反思#: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xiàn)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W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jù)“從 ______(字詞、句),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______ !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回家、回鄉(xiāng),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xiàn)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xiàn)出急欲 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fā)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jù)從 ______ ______ ______詩句中的可知,采用 ______(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xiàn)了/突出了 ______ 。
教師舉例——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xiàn)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xiàn)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把蚋岣岢阅萄弁鴭,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皷|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chǎn)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jié),又構(gòu)成排比的形式,逐節(jié)遞進地表現(xiàn)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彼^“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jīng)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jié)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chǎn)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yǎng)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 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jié)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jié)束教學。
六、作業(yè):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3.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學反思 篇三
《回延安》是我本學期上的第二次了,上上課時以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這兩天為了公開課打磨了以后才更清晰的認識到,每一節(jié)課都要打磨,常磨常新。本次課的思路是這樣的:
一、回延安的回破題,讓孩子猜賀敬之是哪里人。背景介紹,帶領孩子建構(gòu)起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了解詩歌的成就,詩人的抗日情緒紅色精神,以及“回”前后的經(jīng)歷,為后續(xù)走進詩人情感、提煉“延安精神”做鋪墊。
二、有感情的讀詩歌后,整理詩歌線索。這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孩子看懂詩歌,了解五個詩節(jié)的遞進關系。
三、根據(jù)詩歌線索,自由讀文,品析每個章節(jié)的情感。此時以朗讀為橋梁,建構(gòu)學生與詩人情感的橋梁。此環(huán)節(jié)完成單元目標:感受作者的情思。
四、根據(jù)自己體驗到的情感,結(jié)合課后習題二的提示,思考本文的情感是通過什么表達方式來表達的。了解直接抒情和環(huán)境描寫的間接抒情。此環(huán)節(jié)對應單元目標:把握根據(jù)需要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五、根據(jù)課后習題提示,把握“信天游”形式,帶到課文中簡要分析。以此幫助學生學習此類詩歌的讀法。
六、類文閱讀訓練。正因為詩歌的形式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所以是群眾情感的噴薄口。那個時代的情感匯聚一起,就成了“延安精神”。了解延安精神的篇目,根據(jù)“延安精神”的幾條提示,到文本中找尋延安精神,再給學生類文閱讀,讓學生分組學習,討論其中包含的“延安精神”。
七、課外作業(yè),深入探究。這些文章的相同點都是出自一個時代的,有著共同的精神,但表達形式、表達手法、情感方面都有異同,讓學生試著以一篇文章為例,試著整理。
對于這次課,類文閱讀訓練和課外作業(yè)是我滿意的地方,因為我在試著帶領孩子去探索他們的“閱讀盲區(qū)”,體會延安精神,并分析不同的文章中的“延安精神”。以閱讀為路徑,鍛煉孩子的比較思維、研究思維,提升思辨能力。
其實第上課時,我已經(jīng)有類文閱讀的意識了,但是沒有“公開課”的壓力,所以只是用了賀敬之的《西去火車的窗口》,師生朗讀,帶領孩子在讀中感受體會那種精神。我想孩子是有感覺的,但是我這個引導者沒有明確的思路,所以他們也跟著我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自責、慚愧,反省、躬行!
“公開課”的壓力,還讓我對自己的思路反復確認;對自己要說的話反復斟酌,盡量精簡凝練;讓我對課堂的線索反復刪減,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思考本課的課堂定位,以確認清晰的有效的線索。所以原本上兩個課時的課,一個課時高效的上下來了,剩下一個課時讓孩子完成探究作業(yè)。多好!
4.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學反思 篇四
《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一首現(xiàn)代詩,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nèi)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fā)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八年級詩歌教學,應側(cè)重在指導學生如何讀詩,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深入的欣賞,并在欣賞品析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5.部編版初二下冊語文《回延安》教學反思 篇五
本節(jié)課,咱們一起“回延安”我本想來句陜北方言導課,卻因未進入情境作罷,自覺有些遺憾。
“延安”可以聯(lián)想到的關鍵詞,讓斯 諾告訴你,回憶《紅星照耀中國》有關延安的描寫,談談你對延安的認識。
既復習了名著,又導入了新課,可惜,學生遺忘,了解信息僅限于“皮毛”,但好過一無所知。
革命者怎樣的情懷才能寫出如此深情的文章?什么樣的經(jīng)歷會讓賀敬之邊寫邊哭,一同在文本中體會吧。
讀,各種讀,先聽聽別人的讀,評價評價讀得如何?再和老師一起合作讀,看看默契程度,當你不理解,當你說不出,不妨,多讀,讀出感情,讀出共鳴,讀出作者的心境,意會文本的魅力,品讀經(jīng)典。
自始至終貫穿全文的就是“讀”,調(diào)動氣氛是師者必須具備的能力,這節(jié)課是腦力和體力并用的一節(jié)課,也是彼此情緒宣泄的一節(jié)課。
放肆的讀,讀出“兩眼淚汪汪”時不用多講,自會有強烈的共鳴,這是我的教學目標,然終我沒有讓他們讀出“兩眼淚汪汪”的感覺。
我以為,缺少一個嚴肅正式莊嚴的舞臺,缺少課前充分的準備,甚至缺少衣裝道具這類東西的渲染襯托,還有音樂情景的'熏陶…
如果有豐富的延安故事,想必會帶他們?nèi)胄木,體會紅色革命的熱情,革命者的情懷。
一節(jié)自讀語文課究竟該如何上出特色?如何高效?亦是我深深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