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詩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來的木頭嗎?(學生回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對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們就走進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板書課題)
二 交代預習情況
課前預習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處理了相關的生字詞,并對文中的詩詞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時要求同學們抓住每一段的關鍵句。在研習課文之前,先給大家補充一些讀書的方法:宋朝的心學家陸九淵曾經(jīng)總結(jié)出一些讀書的方法,我認為這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閱讀理解以及平時讀書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陸象山文集》
上詩的意思即是:1、讀書必須要靜下心,心靜自然能講文章理解透徹;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蘊,所謂的意味深長;3、讀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過,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點之處則應該仔細思量、考慮。
《說“木葉”》是林庚先生關于詩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隨筆,文中篇幅很長,引用的詩詞很多,那么我們在接受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應該運用到上面所說的讀書方法,整體把握,抓住關鍵,把書讀薄。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而飲。
三 研習課文
下面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我想讓我們的男同學把第一至第三段的關鍵句子提煉出來,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給我們細心的女同學,后一段簡單就留給老師解決。
(一)兩分鐘閱讀各自任務段落
1、 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提問)
明確:作者引用了大量詩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論述的對象:“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話題
2、 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它們的關系如何?(提問)
明確:樹、木、樹葉、木葉、葉、落木!澳救~”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主要歸納起來就是:用“木葉”舍“樹葉”。
3、 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提問)
明確:“木葉”、“落葉”、“樹葉”、“落木”等,其實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對象。幾者的主要區(qū)別關鍵字在“木”字。歸納起來就是:用“落木”舍“木葉”。它的目的是為了引導我們注意“木”字為詩人們所喜歡的原因。
小結(jié):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對象,列舉了一系列現(xiàn)象,促使讀者繼續(xù)讀下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問)
明確: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詩歌作為例證。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關系?作者主要講了什么?(提問)
明確:“木”何以有這個藝術(shù)特征?意即對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進行解釋: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問)
明確:注意上一段的后一句“這里又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那么這一段是總結(jié)“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木”在顏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結(jié):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針對提出的疑問進行論述,找到相關的答案,即“木”的兩個藝術(shù)特征。
7、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論述的時候得到的一個結(jié)論:藝術(shù)形象的領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敘述現(xiàn)象,提出問題,四至六段分析現(xiàn)象,論其本質(zhì),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這也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論證方法。
(二)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同學們掌握了抓住文章關鍵句子于閱讀文章的方法,我認為這還不夠,我們除了能夠宏觀把握全文,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文中的切身之處仔細玩味,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懂讀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含英咀華,尋幽探微。
1、“木”和“樹”有什么不同?(提問)明確:文章舉了吳均的《答柳惲》“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行比較:“高樹”沒有落葉的形象,“高木”有木葉形象;“高樹”飽滿,“高木”空闊,落木千山;“木”在這里比“樹”顯得更加單純。
補充:比較“空闊”與“空曠”“空濛”。
2、“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有哪些?
明確: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落葉 繁密綠色 飽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補充:比較“疏朗”與“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詩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話題;2、用作例證;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總結(jié))
(三)總結(jié):通過從上面兩個部分的解讀,希望對同學們解讀相關的社科類文章有一定得幫助,總結(jié)起來就是八個字:整體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業(yè)布置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了:在中國的詩詞中出現(xiàn)過很多的意象,歲月的淘洗使他們具有了一種特定的意蘊,但是在不同的詩歌中,相同的意象也會用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情感。請同學們完成課后練習二,試著結(jié)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較“梅”在不同詩詞中的用法。注意結(jié)合一下幾個問題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特點?
2、 主要表現(xiàn)的怎樣的人格特征?
陸 游《卜算子 詠梅》
陸詞中的梅花與王詩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毛澤東《卜算子 詠梅》
1、 毛詞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還有什么特點?
2、 與陸詞比較,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五、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1、“木葉”成為了詩人鐘愛的形象。
整體把握 2 、木葉”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
抓住關鍵 3、 區(qū)別關鍵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葉”
4、“木得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木”含有落葉的因素
5、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具有顏色的暗示性
7 、藝術(shù)形象領域,幾乎一字千里
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含英咀華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尋幽探微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落葉 繁密綠色 飽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疏朗與綿密交織,一個迢遠而美麗的形象
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