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感知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憂國、愛民思想;體會詩的韻律美,感受中國古代詩歌的獨特表現(xiàn)力。
2.使學生認會兩個二類生字,會寫2個一類生字。
3.讀古詩,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4.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學會新詞新字,使學生感受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查找作者的資料和古詩的背景。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基礎知識:
岳(yuè)(五岳)(岳父)(岳母)
教學過程:
一、朗誦古詩,感悟詩歌形象美。
1.讀通全詩,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準確了再讀幾遍。達到這個要求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再播放音頻資料,再師生共讀。
2.結合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人蘊涵詩中的思想感情。
質疑問難,重點解答詩人“感”什么,為什么“感”。這是愛國詩。1192年,陸游雖退居家中但不忘國家人民,詩中寄托了他對淪陷區(qū)內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南宋小朝廷飽含憤怒的強烈控訴。教學時相機穿插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填補認識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書中所給的圖片想象詩中畫面。
二、品讀比較,領悟詩句精練美。
1.利用手頭資料,采用釋(注釋)、留(保留每一個字的意思)、補(補充有關詞語)、調(適當調換語序)的方法,用現(xiàn)代語言表現(xiàn)古詩意思。
2.原文與詩意比較朗讀。
結合作者的遭遇介紹,告知學生陸游“六十年間萬首詩”,詩歌突出的主題是表現(xiàn)恢復中原、統(tǒng)一中國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課外合作收集陸游的愛國詩,進行編報等相關語文活動。延伸課外再讀詩,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
[字詞注釋]
籬:籬笆,用竹子等編成的圍墻;h門:籬笆門。迎涼:出門乘涼。河:黃河。摩:觸摸,接觸。
[走進詩人]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而且在中國文學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詩情詩意]
漫長的黃河東流入海,巍峨的高山直上云天。陷入敵手的百姓流干了眼淚,盼望官兵收復失地又過一年。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對淪陷區(qū)人民的同情,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三、指導背誦,互檢互查,及時反饋。
1.抓住重點詞語指導背誦。
2.學生自由背誦。
3.抽查學生背詩,指出優(yōu)缺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并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學會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對古詩的熱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感受詩
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古詩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
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獨立的思考,以及與同學的交流,透過詩句感受詩中的情感、解讀詩人的情懷。我們以往的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能將古詩的韻味淡化和肢解。我們力求透過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情景的想象,讓學生在課堂中跟隨著教者,回到歷史,咀嚼詩文,走進詩人的心靈,將與文字的對話提升為與詩人的對話。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詩人陸游及當時歷史背景的資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的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流資料
師: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認識一位詩人,他就是宋朝的詩人——陸游。對于這位詩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學生匯報資料)
師小結:1127年,陸游3歲時,家鄉(xiāng)中原被金兵所占,他從小就飽受戰(zhàn)事之苦,但他天生聰慧,自幼好學不倦,12歲就能作詩文。青年時他便才華橫溢。亂世中,他曾經馳騁疆場,保家衛(wèi)國。他也曾在為父母官時,不畏強權,救百姓于水火。但由于朝廷的昏庸,陸游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1192年,68歲的陸游罷官隱居陰山老家已經四年了。平靜的村居生活并沒有讓老人的心平靜下來,詩人感慨良多,寫下了許多感人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肚镆箤猿龌h門迎涼有感》。(師板書課題)
二、解題
指生讀題目,從詩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師:這個深秋的夜晚,心頭的煎熬使詩人久久不能入睡,將曉時分,詩人步出籬門,涼風襲來,更增添了詩人心中的惆悵,詩人仰天長嘯,向淪陷區(qū)的父老發(fā)出了慨然一嘆,寫下了這首千古佳句。(課件出示)
三、讀詩
1、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請同學們認真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讀準詩的節(jié)奏。(學生自由讀)
2、指生讀。、
3、師范讀。(學生評價老師讀得怎么樣?)
4、指導學生再讀。
5、小結:每一首古詩中,都有一個故事、都有一段情、都有一幅畫,這
首詩向我們展示的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去品讀、感受、體會。
四、體會詩的意境
請同學們結合書下的注釋和課前收集到的資料,理解這首詩的內容,可以自己學,也可以和小組同學們合作著學,動筆寫一寫,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詩中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畫面。學生自學古詩后匯報:
。ㄒ唬w會“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你從哪句詩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匯報(前兩句)。
2、你從這句詩中的哪里體會到了華山之高?(摩,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說說你自己的看法。)“摩”是我們本課的生字,千萬記住下面是手字。你從這個字悟出什么呢?(師板書這個字。)
3、學生匯報,用自己的語言把心中的畫面再說一說。師:黃河真的有
三萬里那么長,華山真的有五千仞那么高嗎?這樣寫詩人是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呢?(生回答)
4、師:這是古詩中常見的寫法,是一種夸張的方法,也是一種虛指,
所謂的虛指的方法就是在數(shù)字的運用上不確切,但目的在于突出事物的特點,虛指會比使用實際數(shù)字更有感染力。(你知道哪些詩句中也運用了這樣的虛指的手法呢?)
5、這首詩當中,這種虛指方法的運用,讓黃河與華山的豪邁氣勢展現(xiàn)
在我們的眼前。你們看:(放圖片),師:這就是浩浩蕩蕩的母親河-黃河,這是奇峰峭壁、高聳入云的華山,在我們的中華大地上還有浩淼的長江,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壯美如畫的廬山瀑布,高峰林立的武當山,美如仙境的清明上河園,風光旖旎的西湖,這眾多的名山大川織就了中華的錦繡河山。同學們,看到這些你想發(fā)自內心地說點什么呢?
6、誰能不慨嘆這河山的壯美呢!(板書:壯美河山)讓我們再讀一讀這
兩句,讀出心中的贊美,讀出黃河和華山的氣勢。(課件出示前兩句)
7、指導讀:請在腦中想象著畫面去讀,可以大聲讀、小聲讀、閉上眼
睛讀、帶著動作讀,
(1)、學生自由練讀。
。2)、指2名同學讀。
。3)齊讀。試想在這樣的風景如畫的家園中生活,該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快樂的事,但是詩中向我們展示的南宋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二)“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1、繼續(xù)匯報:透過詩句你還看到了什么?學生接著匯報。(簡單說出后兩句詩的意思。)(“遺民”指的誰?“王師”又是誰?)
2、怎樣的苦難生活讓家園被占的遺民們把眼淚都要流干呢?孩子們,請你們想象一下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你們的想象都是歷史的再現(xiàn),老師收集到了相關的影像資料,讓我們跟隨相關的資料,共同目睹那段慘痛的歷史。(放課件)你怎樣的感受呢?(學生自由說)
3、本應幸福的生活卻被金人的鐵蹄踐踏,中原的河山依舊,卻已不再有往日的風采。(板書:已不再)有的只是黃河在悲泣,華山在哭訴,人民在苦苦掙扎,那一聲聲慘烈的哭聲,讓我們看到老百姓們的心里在流血,眼里在流淚。這是怎樣的淚呢?(痛苦……的淚)
4、此時他們渴望的是什么?看這句詩“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個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苦盼王師)從1127年到1192年,這六十五年中的每一天,詩人和中原地區(qū)的人們都在艱難的企盼中度日如年。但是一年過去了,人們的土地被霸占,牲畜被掠走,壯年人慘死在金人的鐵蹄下,絲毫沒有王師要來的消息,真可謂是: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十年過去了,孩子餓死在母親的懷里,無數(shù)的人骨肉分離、流離失所,仍不見王師的蹤跡,生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過去了,陸游已經由一個3歲的孩童,變成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真是望眼欲穿。⊥鯉焻s始終沒有到來。真是:“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5、他們一直苦盼的王師到底在做什么?南宋詩人林升寫了一首詩就是對南宋統(tǒng)治者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首詩就是《題臨安邸》。(課件出示詩,指生讀。)同學們,你們看到他們在干什么?(生自由說)
6、師:這就是當時的地圖,老師現(xiàn)在所指的這一部分原來都是宋朝的疆域,當時定都汴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開封),1127年,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從此滅亡?低踮w構躲過這場劫難,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稱為南宋。趙構一方面因為軟弱無能,另一方面不愿也不肯收復中原,怕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在杭州他們不顧中原百姓的苦難生活,仍然日日飲酒,朝朝作樂,怎不讓人心寒!齊讀這首詩。
7、當中原地區(qū)淪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他們在尋歡作樂;當人們苦苦期盼王師救他們于水火的時候,他們卻還在昏昏度日。一年又一年,百姓們望眼欲穿,可苦盼的王師卻始終沒有到來。(板書:終不來)此時遺民們留下的淚還僅僅是痛苦的淚嗎?對,是憤怒、是絕望、是無
奈……讓我們再讀這兩句詩,表達我們心中的復雜情感。指生讀。(2—3名學生)老師從你的朗讀中感受到了……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把心中的感受盡情地表達出來。齊讀!四、誦讀全詩,
同學們,這位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遠望“壯美河山已不再”,想想“苦盼王師終不來”。自己欲報國卻無門,滿心哀怨、滿心無奈,都化作了這慨然長嘆:(指題目)再看題目中的這個“涼”字,書*釋解釋為:乘涼。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學生自由回答)是家園被占、百姓流離失所的凄涼,曾經的詩人壯志滿懷,卻不能繼續(xù)征戰(zhàn)沙場,滿心的報國之志卻受到萬般阻撓,即將終老,愿望還始終不得實現(xiàn),這又是何等的悲涼……看來你們讀懂了這首詩,也讀懂了詩人。那用我們的朗讀表達心中的感受。學生練讀全詩,指生讀,(兩名)試著背誦一遍。五、體會愛國之情:
這首詩寫于1192年,而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他把他對國家的赤誠的愛化作了不朽的詩句,讓我們來傾聽一下:(出示三首詩《關山月》《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關山月》五十三歲時,當時的朝廷上下都過著茍且偷生的生活。陸游因不和那些屈膝辱國的人同流合污,而被罷官,即便如此,他仍然不忘國事,以無比憤怒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師讀)
《書憤》陸游62歲時,仍見朝中上下一片沉迷,而自己壯志未酬,心中的郁悶、失意、化做了滔滔江水狂瀉而出,寫下了這首詩。(指生讀)
這時68歲的陸游眼看國局動蕩,山河破碎,雖然病痛纏身,但愛國激情始終在胸膛內涌蕩,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被子里,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指生讀)
尤其是這首大家熟悉的《示兒》,陸游在86歲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金兵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還在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從中感受到什么?是啊,這“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傷感,“鏡中衰鬢已先斑”的無奈,“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期盼。還有這“但悲不見九州同”的終身遺憾。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人濃濃的愛國情。讓我們帶著這種摯誠的情感齊讀陸游的絕筆。
六、結束全課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不能細細品讀這幾首詩的意味,課后大家收集資料,進一步走進詩人,解讀詩人的情懷。那就讓我們師生此時共同做陸游。用我們的吟誦表達內心的萬千感慨。孩子們,全體起立。師創(chuàng)設情景:秋天的黎明,你推開籬門,頓時涼風襲來,想想同胞們苦難的生活,想想自己滿腔的報國之志不能實現(xiàn),頓時老淚縱橫。不禁吟誦到:學生背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清涼 凄涼 悲涼
壯美河山已不再 摩
苦盼王師終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