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復習知識點歸納(一)
(一)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10個)
①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及氣體摩爾體積和物質的量濃度計算。
、谘趸原反應(電子轉移方向、數(shù)目及運用)。
、刍瘜W用語:化學式書寫、化學方程式書寫、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
、苋芤骸㈦x子共存、非水解離子濃度大小比較及其轉變(守恒原理的運用),中和滴定。
、菰刂芷诼伞拔弧獦嫛浴,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結構和性質。
⑥化學鍵、電子式。
、呋瘜W反應速率、化學平衡、平衡移動(重點是等效平衡)——要求巧解,近幾年都是等效平衡的解決。
⑧鹽類水解——離子濃度關系(包括大小比較,溶液PH值及酸堿性)
、犭娀瘜W、原電池和電解池(現(xiàn)象、電極反應式,總反應式等)
、赓|量守恒定律的涵義和應用
(二)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以考查出現(xiàn)的概率大小為序)
、俳饘僭兀鸿F、鋁、鈉、鎂、銅。
、诮饘僭氐幕衔铮篈l(OH)3Fe(OH)3、Fe(OH)2、Mg(OH)2、NaOH、Cu(OH)2、Na2O2、Na2O、Al2O3、Fe2O3、CuO、NaHCO3、Na2CO3
③非金屬元素:氯、氮、硫、碳、氧
、芊墙饘僭氐幕衔铮篘O、NO2、SO2、CO2、HNO3、H2SO4、H2SO3、H2S、HCl、NaCl、Na2SO4、Na2SO3、Na2S2O3
、萁Y構與元素性質之間的關系
(三)有機化學基礎(6個)
、俟倌軋F的性質和轉化(主線)
、谕之悩嬻w
、刍瘜W式、電子[轉載]2014年高考化學復習指導:高考經(jīng)?疾榈闹R點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化學反應方方程式
、軒讉典型反應(特征反應)
⑤有機反應類型
、扌畔⑦w移
(四)化學實驗(7個)
、俪S脙x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主要是原理)
、趯嶒灥幕静僮鳎ㄖ饕窃恚
、鄢R姎怏w的實驗室制法(包括所用試劑、儀器、反應原理、收集方法)
、軐嶒炇乙话闶鹿实念A防和處理方法(安全意識培養(yǎng))
⑤常見的物質(包括氣體物質、無機離子)進行分離、提純和鑒別
⑥運用化學知識設計一些基本實驗或評價實驗方案。(這一類型題遲早會考)
、吒鶕(jù)實驗現(xiàn)象、觀察、記錄、分析或處理數(shù)據(jù),得出正確結論。(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這幾年沒考,但要關注這個問題)
(五)化學計算(7個)
、儆嘘P物質的量的計算
、谟嘘P溶液濃度的計算
③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
、芾没瘜W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⑤確定分子式的計算
、抻嘘P溶液pH與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的計算
、呋旌衔锏挠嬎
高三化學復習知識點歸納(二)
一、有機物的不飽和度
不飽和度又稱缺氫指數(shù),是有機物分子不飽和程度的量化標志,用希臘字母Ω表示。規(guī)定烷烴的不飽和度是0(所有的原子均已飽和)。不飽和度是計算有機物的分子式和推導有機物的結構式的相當有用的工具。
不飽和度的計算方法
1.已知有機物的分子式時
。1),對于一般的只含C、H、O的有機物,可利用公式
Ω=(碳原子數(shù)×2+2—氫原子數(shù))/2,式子的意義為相同碳原子數(shù)的烷烴或醇的氫原子數(shù)與該有機物中氫原子數(shù)之差的一半,即將該1mol有機物完全加氫還原成烷烴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質的量;
(2)對于含有N、P等三價原子的有機物(不包括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將其補成(NH)或(PH),然后便可應用公式;
(3)對于有鹵原子取代的有機物,可先將鹵原子化為氫原子再應用公式;
。4)對于碳的同素異形體(如C60),可將氫原子數(shù)視為0,然后應用公式。
2.已知有機物的結構時
。1)Ω=雙鍵數(shù)+叁鍵數(shù)×2+環(huán)數(shù),即一個雙鍵和一個環(huán)都缺一個氫,一個三鍵缺兩個氫。苯環(huán)可看作一個雙鍵加上一個環(huán),其不飽和度為4;求出不飽和度后,利用公式的變形氫原子數(shù)=碳原子數(shù)×2+2—不飽和度×2可算出氫原子數(shù);
。2)結構中含有N、P等三價原子(不包括硝基或磷;嬎愠霾伙柡投群,應在得到的氫原子數(shù)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數(shù)目;結構中含鹵原子,得到的氫原子數(shù)應減去鹵原子的數(shù)目。
二、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推導
推導有機物的同分異構體的一般步驟為:
1.確定有機物的碳原子數(shù)并求出有機物的不飽和度。根據(jù)所得到的不飽和度作出大致判斷。
2..分析已知的條件,確定有機物的基本類型。一般來說,一個不飽和度能對應一個碳碳雙鍵、一個羰基(醛基)或一個環(huán);而當有機物的不飽和度大于4時,首先考慮苯環(huán);然后再分析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如“能發(fā)生銀鏡反應”、“能與NaHCO3溶液反應”、“消耗的NaOH的量等”,確定有機物中的官能團。
3.確定碳鏈的結構和取代基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分子中的對稱因素,如題目中給出的“有幾種一鹵代物”“有幾種不同環(huán)境的C、N原子”等,從而確定異構體的結構。
4.對得到的異構體進行檢驗,確認其分子式與原有機物相同且滿足題目中的條件。
三、基本有機反應類型
1.取代反應
定義:有機化合物物受到某類試劑的進攻,使分子中一個基(或原子)被這個試劑所取代的反應。
說明:一個取代反應的必然滿足A(+B)=C+D的形式,即反應物不一定有多種,但生成物至少有兩種;高中階段所學的鹵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種水解、氨基酸成肽鍵、醇的分子內脫水等反應都是取代反應。
2.加成反應
定義:有機化合物中的重鍵被打開,兩端的原子各連接上一個新的基團的反應。
說明:加成反應中有機物不飽和度一般會減少(雙鍵異構化成環(huán)的反應除外),常見的加成反應有:加氫、加鹵素(注意二烯烴的1,2加成與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應
定義:使反應物分子失去兩個基團或原子,從而提高其不飽和度的反應。
說明:消去反應的生成物必然多于兩種,其中的一種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階段里所學的兩種消除反應(醇、鹵代烴)都屬于β-消除反應,發(fā)生反應的有機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團鄰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對稱化合物發(fā)生消去反應時往往會有多種反應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還原反應
定義:有機反應中,得氫或失氧的反應稱為還原反應,失氫或得氧的反應成為氧化反應。
說明:與無機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不同,有機物的氧化還原一般只針對參與反應的有機物,而不討論所用的無機試劑,因而在有機反應類型中二者是分開的。常見的氧化反應有:加氧氣催化氧化(催化劑為Cu、Ag等)、烯烴、苯的同系物與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烯烴的臭氧化和環(huán)氧化、醛的銀鏡反應、醛與新制Cu(OH)2的反應等。高中階段所學的還原反應有醛、*的催化加氫反應、硝基還原成氨基的反應。
5.聚合反應
定義:將一種或幾種具有簡單小分子的物質,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質的反應。
說明:高中階段所學的聚合反應包括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前者指不飽和化合物通過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應;后者指多官能團單體之間發(fā)生多次縮合,同時放出低分子副產物的反應,二者大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產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