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以學生動手實驗為基礎,引導學生辨識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細現象與表面張力現象。
難點是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實驗,從實踐中引出真理。
教學準備: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一、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fā)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xù)規(guī)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xù)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動物怎樣過冬
教學目標:通過多層次的觀察和提問,認識季節(jié)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蚯蚓、螞蟻、蛇、青蛙、喜鵲、燕子、熊、貓等常見動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1、觀察提問
“小螞蟻找朋友”是在巡訪螞蟻的基礎上,更宏觀的觀察活動和有意識的提問。閱讀這個小故事。
小螞蟻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們在干什么?
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小組討論,查找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2、分類
同學們大家真是太棒了,通過搜集資料與小組交流你們還發(fā)現了什么?
動物們過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讓我們打我們搜集到的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分類吧!
動物的過冬方式可以分為幾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備糧:螞蟻……
南飛:大雁……
換毛:貓、狐貍……
3、游戲:卡片競答
每組兩人,輪流抽取卡片,講講每張卡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看誰知道得多。
4、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喜歡的活潑的方式,激發(fā)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fā)熱愛生命的情感。
我們來排練一個小節(jié)目,扮演準備過冬的動物。
看那一小組的表演棒!